阅卷老师告诉你:什么样的答卷是高分?(内附21个专题合辑!)
考研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相信不少童鞋都在思考,如何拿高分的问题。人大董晨宇老师在微博上的这席话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新传考研专业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答案呢?我们,又该如何备考呢? 学姐找到复旦、人大等几位老师的观点。
(截图来源于董老师公开发表的博文)
我们期待这样的答卷
中国人民大学 陈力丹
2006年陈力丹老师在《新闻实践》上曾发表一篇名为《如何应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考试》的论文,在论文中陈力丹老师较为详细地给出了答题要求及案例(博士生刘洁的考博答卷)。
报名参加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博士生考试的同学,都迫切希望了解考试时如何做答考题;而问每一位阅卷的老师,他们也只能告知,没有标准答案,阅卷时凭借的是一种对学生答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在多数情况下,参加阅卷的老师会有同感,因而才可能给出一个由几位老师共同签署的分数。这样说来,如何才能答得较好,显得很神秘。其实不然。为了说明如何做答最好的方法是拿出一份答得较好的卷子来看看。
还有两个技术性的方面需要向她学习。
第一,字迹清楚。
字迹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字写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写得清楚,字不要挤到一起,没有间隔。拿起刘宁洁的考卷,卷面很干净,还没有看具体的文字,就已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有的考卷字迹潦草,所有的字都挤在一起,线条色调较浅较细,加上一些涂改和添加,看起来很吃力,即使做答的内容真有水平,这样的卷子还没有具体看,就已注定要比同样内容的卷子少几分印象分。
第二,层次清晰。
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没有可能查找资料,全凭自己对知识的积累。因而,在动笔前,一定要把自己对问题已经拥有的知识调配好,胸有成竹才可能回答有序。不要把回答的内容挤在一个或两个自然段里。有意识地按照内容分段,分得相对多些,分得准确,本身就提供了不占篇幅的许多无声的信息。刘宁洁的回答且不说内容如何,单就清晰的回答层次和自然而然的较多的段落划分,就会赢得一些分数。
我们不要简单模仿回答问题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回答问题的模式,每个人的风格不会相同。分数较高的卷子的共同特点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拥有面对问题迅速调配知识的分析能力。同时,卷面整洁、层次清晰,也是对考卷的共同要求。
(文字摘录于【陈力丹.如何应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考试[J].新闻实践,2006(07):26-28.】)
(刘洁博士答题内容)
华东政法大学 孙祥飞
华东政法大学孙祥飞老师在其著作《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书中说到:
“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少给外部提供试题答案。网上能够搜到的大部分都是网友在考试后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拼起来的,很难说这种参考答案被挪到试卷上能得多少分。据本人得访谈和观察,许多学校在考试的专业课判分上有较大的主观性,一般竞争比较激烈的学校会考虑参考答案和阅卷者的主观判断,一些竞争不大激烈的学校则较为依赖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没有答案的试卷,阅卷老师都怎么打分,他们又在想什么呢?后续孙祥飞老师也给出答复:“笔者访谈了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辈,关于阅卷时的一些心态和倾向(主要是开放性题目)大体如下:
(1)不是所有的学校都给出了参考答案。具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的学校给出答题的方向和角度(知识点),并给答题者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即假设一个题目常规的答案可能是三个知识点,答题时只回答了其中的两个,但还有的知识点虽然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提及,只要给出的这个答案是有道理的,并不会因此失分。二是部分学校并没有明确的参考答案,而是仿照高考作文或英语考试作文中的“分等级给分”的方式,即将答案根据知识点的完整性、逻辑思路、试卷反映出的知识面等分成若干等级进行判分,这样做是考虑到人的思路、思维的发散性,有助于学校挑选更优质的学生,同时也给阅卷者提供更为自主的空间。
(2)在阅卷者看来,能得高分的标准是:第一,答题者给出的知识点是完备的,这样可以得到基础分;第二,答题者思路清晰,表述具有逻辑性,能够将各种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第三,答题者能够给出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我们讨论“虚拟现实”你能提到并且清晰地表述《完美的罪行》的核心观点来进行反思。
(3)阅卷的时间和分工:一道论述题基本上几秒钟就能够给出分值,一篇评论也是如此;一般来说,阅卷时的老师一般采用如下分工:一个老师负责一门试卷;一个老师负责-种或 多种题型。此种分工可以避免不同的阅卷者因主观好恶针对同类的答案给出的分值差异太大。
(文字摘录于2018版《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下册)》)
复旦大学邓建国
“现在新闻传播研究生入学考试也被标准化了。阅卷时看到的多为标准化答案,各卷答案如出一辙,明显可看出考生背了同一本书。所以阅卷过程非常枯燥乏味。希望考生们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多关注和引入新知识,新理论,否则新闻传播学的路会越走越窄,直到穷途末路。”
“一张考卷分简答题,论述题和操作题。其中论述题属主观题,考生发挥空间很大。新闻传播素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极多,内部传统也多样,所以对一个题目完全可以作多角度回答。但遗憾大量考生被培训机构标准化,答题变成了机械填充。我觉得,今后能超越现有答题方式,言有新意,言之成理的考生胜算较大”(文字摘录于微博@“传播学者邓建国”2018年1月25日公开发表的博文)
简单说,好的答案是既基于夯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有新的案例、观点等创新点。这样的要求看似很难,也对大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如何应对呢?
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
从四位老师的言论来看,一份优秀的答卷必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所以大家需要做到的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记牢。对于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例如网络传播的相关专题,大家需要结合着学界最新、引用度较高的高质量论文整理出基础知识点,比如概念、定义、负面影响、积极影响、解决措施、发展变化等。如果这个时间点,你还没有准备好这些额外的专题,不妨直接参考下爱传播运营组准备的“21个专题易背诵、易理解的答题参考模板。”
这个答题参考模板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答题模板”只是一个基础,完整的答题还得靠大家努力来扩充。我们希望各位童鞋可以基础这个参考模板之上,来添加更多你自己的思考痕迹。
专题活动昨天刚结束,一路跟着打卡的童鞋相信已经收获到了完整的21份学习资料。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全体小编已经帮助大家整体好了所有专题,有合辑版本,也有单独版本,同时还有帮助大家提升各个专题的推荐阅读文献。
无需转发,无需其他操作,私信任一小助手即可获取以上资料。
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耿直卷卷
暖心S妹
奶狗E哥
吃货胖胖
中二早早
2.一点点创新
10年前,用5W逻辑方式回答考研真题,这可能在老师眼里是一份还不错的答案。现在如果用5W去答题,可能老师看了个框架就会直接给你一个一般分。因此,学会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哪怕一点点也就够了。如何学会创新呢?简单来说,有如下两点:
一方面,可以是寻找创新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权威期刊的高质量,揣摩论文中的行为思路,消化成自个肚子里的墨水。
另一方面,学会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看到一个问题,不要老是想着正负面来思考,也可以尝试多角度思考,例如基于某一理论来应用解决该问题。这种能力其实也就是让你灵活的大脑调动知识快速分析问题的反映能力。
综上,夯实的基础知识+一点点创新就能够让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编辑:羽生生
主编:羽生生
每周一次的真题思维训练
训练快速反应出答题的框架、
和基本结构的能力
彭兰重回人大!看完她写的信息茧房:我背了个假专题?
清华大学这道题竟难倒一片人?解困式新闻明明很简单啊!
重磅!媒介融合又出新考点!10大政策+10大论文助你一举攻克!
参考书里没有的高级理论,送给拼高分的你!
和腾讯微博一起死掉的,还有我的初恋
投诉通道:aichuanbo2014(请加one哥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